793悲催的皇帝(2 / 2)

加入书签

“崇祯四年,大凌河之战前,山海关总兵吴襄执掌的十五个野战营加上辅兵共有八万兵,这八万关宁铁骑一年的军饷是一百四十万两银子。崇祯皇帝曾把吴襄找来,要他出兵去救祖大寿,崇祯皇帝觉得八万人不少了,比后金的男丁都要多。但是吴将军立刻就忘记了他领的是八万兵的饷,极力争辩说战兵只有十五个营,所以是三万而不是八万关宁铁骑。崇祯说三万也不少了,也能干很多事情了。于是吴将军又连忙补充,其中真正能战的只有三千家丁,那三万战兵只能种种地。最后实在没办法了,被崇祯逼上前线后,吴家父子就很无耻的抛下友军逃走了。”

“为了筹措军饷,崇祯把皇宫里的金银器皿、甚至大殿里的铜壶都当掉了,宫女不够也不敢招,整日节衣缩食,袖口磨破了就补补再穿,皇帝当到这份上了,可真够了悲催的。”

“武将不干活,文官也撂挑子。崇祯元年,吏科给事中韩一良大概是想出把风头,专门写了封奏章响应皇帝惩贪的号召,还煞有其事地分析说:“如今何处不是用钱之地?哪位官员不是爱钱之人?本来就是靠钱弄到的官位,怎么能不花钱偿还呢?……有数的那点薪水,上司要打点,来往的客人要招待,晋级考核、上京朝觐的费用,总要数千两银子。这银子不会从天上掉下来,也不会从地里冒出来,想要郡守县令们廉洁,办得到么?我这两个月,就辞却了别人送我的五百两银子,我交往少尚且如此,其余的可以推想了。”

“崇祯见到折子之后大喜,认为深得要领,于是就让韩一良在朝会上大声朗读本章,还说:“韩一良所奏,大破情面,忠鲠可嘉”,就要升韩的官。而吏部尚书王永光不阴不阳的请求皇帝,让韩一良点出送他500两银子的具体人来,韩一良当场就汗流浃背,支吾说得自风闻,崇祯连续追问了几天,韩一良无奈之下只好抓出两个魏党死狗来充数。当崇祯再让韩一良念本章时,韩一良早就没有了第一次朗读的神气。年轻的皇帝只好自己给他念了一遍,念到“此金非从天降,非从地出”这两句时,不禁掩卷而叹。”

“当时的内阁首辅周道登,一次崇祯问他“宰相须用读书人,当作何解”,结果他瞠目结舌,回答不出来,呆了半晌才说“容臣等到阁中查明回奏”。这时崇祯已经颇为不满,接着又微笑的问他“近来诸臣奏内多有‘情面’二字,何谓情面?”结果此人还是答不上来,但又不好意思再说“查明回奏”,只得把情面二字颠倒,‘情面者面情之谓也””

“这样的大臣,说句不厚道的话,如果崇祯不把他们赶回家去,那才是真的脑袋发昏了。皇上也不是没有看出东林党人的龌蹉,好几次曾怒不可遏地当面斥责大臣: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榷,犹然事事如故,召对俱属虚文,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!朕自即位以来,孜孜以求,以为卿等当有嘉谋奇策,召对商榷时,朕有未及周知者,悉以入告。乃俱推诿不知,朕又何从知之?”

“更令崇祯愤怒的是,东林党把天启年前辈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,屡屡把不太糟糕的事情干到极其糟糕甚至不可收拾的地步。比如铸钱。崇祯一朝的钱币就是大明有史以来最差的一批,铸造的铜钱号称比铅还黑,比纸还薄。在连续的严重拒收事件发生后,东林党还采用国家暴力机构逼商人认购“真”钱,以致当时一听说朝廷又铸钱了,两京的商人就会蜂拥逃出城去,直到风声过去后再回来经营买卖。”

|“更为奇葩的是,就是在江南这富庶之地,东林党人还是不肯放过朝廷身上捞油水。当时告老还乡或者居丧的官员们,充分发扬了“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”的作风,不仅屡屡上书谏止皇帝重开商税,还帮助富商们大肆偷税漏税,以至于朝廷的税款屡屡拖欠,按照书面上大明一年赋税两千余万两,实际能到京城只有数百万两!”

说到了这里,吴名提高的声音:“国家没钱,不能赈灾****反,不能发饷则兵变,而民反兵变则需要更多的银子去清剿,所以我断定,如果不改革朝政,大明朝不出十年,就会在这恶性循环中不可避免的走向灭亡。”

...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