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4饷银从何而来(1 / 2)
在朝廷的严令催促下,甚至以免官和抄家相威胁,江南各省去年的秋赋终于慢吞吞的入库了。收上来的银子虽然只有一百一十万两,但崇祯却认为总可以喘一口气了。
可是谁知道,崇祯这口气还没有喘多久,各地要求调拨粮饷的奏折又差点把他给压趴下。如果只是地方督府要求调拨赈灾银两的奏折,反正大明朝都已经烂成这个样了,崇祯自然也不会理会,死几个老百姓在崇祯认为也算不了什么大事,可是边关和辽东几十万大军的饷银却是不能拖欠的。
崇祯非常清楚,朝廷每年拿出几百万银子养的这些兵马用处实在不大,就拿辽东祖大寿手下的兵马来说,与清军作战一触即溃,最后只能退缩在几个城池里当缩头乌龟。九边的军队虽然好一点,但也是处于防守一方,根本就不敢对鞑子主动进攻。
尽管如此,崇祯依然要养活这些兵马,因为他知道如果这些部队散了,达子和满清就更加有持无恐了,京畿可就真成了他们的后花园。所以崇祯就有了一个很奇怪的念头,认为养这些兵马就是一些稻草人,只能靠他们吓唬人而不能伤人。
再加上大明朝的操蛋规矩,皇帝让给哪支部队拨军饷,户部首先要扒一层皮,到了兵部又扒一层,好容易发到军营里,又要经过统兵大将的层层克扣,真正发到士兵手里的饷银只能剩下一成,能够保证士兵饿不死就不错了。
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崇祯在没有办法清除这些贪官污吏的情况下,才有了一种逆反心理,对部队的粮饷抱着能拖一天就是一天的念头,能少发就少发,意思是我给军队拨的饷银这么少,你们总不会再好意思下狠手吧。
即便大明朝的军队不顶用,但为了吓唬一下鞑子和满清,还必须要保持他们的存在,部队的装备可以不更换,士兵的军服也可以不发,但几十万张嘴总不能给他们缝住吧。
由于崇祯登基以来,在东林党人的撺弄下,先后实行禁海,取消税监,他倒得到了一个好名声,可是朝廷每年收的税银却越来越少,收的税银少了自然也就不能保证军队饷银的发放。于是,大明朝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,朝廷只发一半的饷银,另一半则欠着,至于什么时候补齐那可就遥遥无期了。<="cad"><="1();</></>
听到去年的秋赋陆续入库了,各地兵马催要饷银的折子如同雪片一样飞到崇祯的案头,好一点的在折子里诉苦说士兵要饿死了,恶劣一点的直接就威胁朝廷,说再不补发饷银恐有不忍见之事发生。
在这些统军大将里面尤以辽东和九边的兵马叫的最凶,他们仿佛吃准了崇祯,不敢把他们这些统军大将怎么样,更不敢一点饷银也不发。反正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能多捞一点就是一点。
面对着辽东和九边兵马的催粮催饷的折子,崇祯脸色铁青一言不发。按照他们折子上所写的银两数字,今年所收的一百一十万两税银全部填进去还不够,还要再搭进去八十万两,现在的问题是,崇祯都穷得快要吃不上饭了,又到哪里找银子填这个窟窿呢。
端起茶杯来喝了一口,崇祯觉得满嘴的苦涩,抬头看了看王承恩,见他正在一脸关切的望着自己,崇祯咧了咧嘴:“大伴,国事艰难如斯,朕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自处。”
作为皇上身边的第一当红太监,王承恩自然知道崇祯为什么犯愁,想了一下也是一脸苦笑:“皇爷,各地兵马催要粮食,可以循旧例办理。”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