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九五章 对垒(1 / 2)
诸葛亮领了任务,一路快马奔回京畿,由武关入汉中。传信的士兵要比他快的多的多,虽然诸葛亮也是精通六艺之辈,弓马也算娴熟,但相较起专业的军士还是差了许多。
是以诸葛亮到汉中之时,文书已经洛阳,送至汉中郭嘉处。
后人戏言说,郭嘉不死卧龙不出,也确实是戏言。毕竟郭嘉死的时候,诸葛亮也才是二十多岁而已。再早几年,诸葛亮还没及冠呢。以天命讲人道,实在勉强。
当然王言是信天命的,要不然他最敬爱的活爹说不清楚,只不过对王言来说,他就是天命。很多时候,王某人还是很有几分霸道的,成长很大。
对于王言的命令,派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诸葛亮,过来分了他两万大军,以攻蜀郡,郭嘉是没什么想法的。王大将军绝世好老板,英明神武了这么多年,从未行差踏错,郭嘉相信王言的眼光。而且他也看到了抄送过来的诸葛亮上疏文章,还是认可诸葛亮水平的。
既然大将军已经下令,他配合就完了,没有那么多的废话。再者他其实也没有多勤快,以前很想出去指点江山,挥斥方遒,但是干的多了,就觉得没意思了。他甚至时常在想,王大将军一统江山登基称帝以后,他就啥也不干,享受生活。现在有人愿意任事,他也是乐见其成。
况且大将军明令,诸葛亮的粮草由他督办,那就是受他辖制,是可以直接命令的。他明白大将军的意思,就是给这个诸葛亮机会,却又要稳妥的保证不能出更大的麻烦。
郭嘉先前就想寻机翻越巴山,派赵云去了西城(安康市),现在正好,这一路的战事就交由诸葛亮来办,他主要负责另一边,也省的鞭长莫及。
所以他没有跟诸葛亮见面,只是写了一封信交代了一些事情也就不管了,只等诸葛亮的军报便是。
诸葛亮听命行事,没有跑去拜见郭嘉,跟赵云认识了一番,发觉其人温润稳妥,顿感大将军厚待。武将不说跋扈,骄傲也是应该的。尤其王言手下的武将,有一个算一个,全是成名多年的猛将,他们是有骄傲的。
他本还准备着应对将领的诘难,没想到赵云一句废话都没有,完全的听命行事,这让他很开心,却也不免有一拳打到棉花上的感觉。逼没装起来,不舒服啊。
安康城外的军营中,赵云十分谦虚的坐在了下首,问道:“奉孝原本命我率军翻越巴山,攻打宣汉,以入蜀之腹地,未知参军何谋?”
“下宣汉,则我大军可直入蜀地,无有拦阻。然我料曹军必然欲重兵下我西城,意在汉中,更在我京畿之地。来此之前,我亦欲攻打宣汉,然我武关牢不可破,南阳重兵集结,纵是此安康,去将军两万兵马,又余三万之军,可以护佑我后方无忧。….
是故,我欲破鱼复江关(夔门),此通荆、蜀之要地,且我南郡沿江驻军甚广,可以东西夹击。曹军若发对岸兵马救援,则我海军可渡江而击,直取长沙。若其不救,江关既下,蜀地既平。纵江关有重兵防守,轻易难克,我军攻之,亦可动蜀地曹军。有百利而无一害,如何不为啊?”
诸葛亮捋着胡子,说的十分自信。尤其看着赵云眼中的诧异,满意的点头,舒服了……
是个人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,一旦打下了江关,那么河南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。而以王言麾下军队的战斗力,一旦没有险阻据守,那么他们就已经败了。
但是反过来讲,既然都知道江关的重要性,老曹自然也是知道的。重兵防守是必然,三五万军队总是有的。所以人们自然就会拔高江关,从而下意识的忽略。
诸葛亮反其道而行,就算打不下江关,也能封锁江关补给。而一旦没了补给,江关能守多长时间就是问题了。同时蜀地的粮食也不少,曹军相当一部分军需就是走的这一条线。
就算是他们被困在了江关西边,凭借着他们的战斗力,也能阻挡敌人一段时间,甚至来的少了还不够他们打的。如此牵一发动全身,既影响了蜀地的曹军,更影响了荆州的曹军。对于这一场大战,是有重大影响的。
那么郭嘉、贾诩等人想到这里了么?肯定想到了。都是有数的聪明人,如何也不会忽视了这一个地方。只不过贾诩的任务在于看家,而郭嘉的任务在于统筹汉中全局,负责对蜀地的进攻。江关太远,郭嘉不能及时过去决断,一个不好就会葬送数万大军。
纵然他们的家底厚,一战数万大军的损失也不是那么轻松就能够承受的。
最重要的原因,当然还是因为优势在他们这边。郭嘉跟随王言二十年,深受影响。更加的倾向于,用最小的代价结束战斗,而不是行险。
这就是诸葛亮不同的地方,自称有经国抱负的选手,虽然在王言治下当了这么多年的官,干的也不错,思想理论学习的也挺好,但总是想要更大舞台的,总想施展他的才华。
军政分家,以前他不清楚军队的实力到底是怎么样的。现在他统率大军,深入明白了实力。诸葛亮表示这辈子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,想要行行险,也是难免的。
总的来说,现在的诸葛亮还是年轻,更有冲劲,一如原本出山时候意气风发,而不是五丈原之时的无尽遗憾与落寞。
当即,诸葛亮写了文书,讲明白了他的战略意图。
一份送到南郡,要那边守着的军队注意,必要的时候一起进攻。一份当然是送给了郭嘉,一旦局势有变,郭嘉要有准备的。他这边被包了饺子,更要郭嘉发兵援救。还有一份,送到了洛阳督军府,军务调动要有明确的备案,这涉及到各种物资以及后备民兵的调动。督军府会转呈王言,也让王言有所准备,及时应对。….
到了第二天,便十分干脆的跟着赵云一起,领军进入了巴山,他们要偷偷过去,打曹军一个措手不及……
为了方便指挥,曹操就率军驻扎在鄱阳县,这里距离扬州战场的三处战线都不远,方便他近距离指挥军队作战。到了如今的这个地步,对于如此重要的战场,他不放心把指挥权交出去。
临近晚上,各处的军情陆续快马送至,各地都遭受了猛烈的攻击,全是请求支援。有那么一瞬间,曹操感受到了排山倒海的压力,各处告急,好像下一刻就要完蛋了,那感觉一般人的心性是完全挺不住的。
不过老曹当然不一般,他第一时间就判断出了,是王言亲自过来了。并且他同样判断出了,王言就在芜湖,许褚面对的就是王言。
很简单的道理,王言的目的是全线渡江。因为如此一来,王言就不必跟他老曹全线的隔江对峙。谁都不敢使江边空防,王言渡江,老曹玩完。老曹渡江,对河南进行破坏,损失太大,王言好几年白干。
而一旦渡过了长江,守卫长江的兵力就得到了解放,那么老曹就是兵败如山倒。别看他同样也解放了守江岸的士兵,但是他的一线士兵要靠着人多才能取得优势,同样的,他的二线士兵也是如此,他的军队素质确实是干不过王言的军队。
更重要的一点在于,大军屯驻和大军调动打仗,消耗的粮草是不一样的。即便王言不能打出歼灭战,老曹的粮草也没法支撑更久,旷日持久,曹操必败。
这是一场本就注定了结果的战争,不过这世上多的是不死心,不甘心的人,老曹就是这样。 鄱阳县城的官署之中,曹操头痛的揉着脑袋,一边喝着酒,一边苦思着应对之法。
下边坐着荀攸、程昱等人,这些都是跟着曹操在这边谋划的,也包括统筹粮草之类的。而在蜀地,则是荀彧掌事,带着蒋济、刘晔、杨修等等,有他们跟郭嘉对垒。
↑返回顶部↑